餐厅就餐,扫一扫就能点餐、下单、支付等,商家能节省些人力、物力,消费者能少些等待,这本是一件便利各方的好事。可一段时间以来,“好经”有些念歪了,一来,很多商家直接取消了人工点餐方式,不扫码就吃不了饭。扫码点餐成了强制项目,多少让人不快。二来,扫就扫吧,一会要求关注店铺公众号,一会请求加入“会员群”,一会又要获取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我就吃个饭,你要个底儿掉什么意思”,消费者对这种“乱伸手”早有不满。
扫码变加码,无非还是“利”字闹的。一次扫码,长久关注,时不时以微信或短信的方式给“粉丝”推送活动信息等,新客就有更大几率转化为回头客。可以说,餐厅用极小的成本就拿捏住了“私域流量”。可于用户而言,常常被各种消费信息轰炸,实在不胜其烦。更值得警惕的是,常见的扫码点餐系统大多基于开源代码,开发难度并不高,大大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加之第三方软件服务商数量众多,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相关数据能否被妥善保管,会不会被“二次售卖”,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毕竟,明码标价、层层转卖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一直存在,其中的种种潜在隐患,尤须引起重视。
再进一步看,上述现象不过是“信息拿来主义”的一个缩影。点外卖、听音乐、骑单车……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扫个码或下个APP,就会有一长串“请求获取权限”等着你,且很多都与其自身功能毫不相干。有软件在十几分钟内,访问手机照片文件两万多次,一众企业野蛮开采个人信息的吃相扫码点餐系统一套多少钱,让人细思极恐。一条条“协议条款”,不“同意”就会吃闭门羹,何其霸道?用户“无可奈何”,商家有恃无恐,更宣扬所谓“大家愿意用隐私换便利”,何其荒谬?
信息安全关乎大众利益,想拿就拿显然毫无道理。无论何种情况下,信息让渡都是有底线的,不能搞技术霸凌那一套。这一方面,“最小必要”原则是最佳的抗辩方式。此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专门印发新规,详细划定了各类APP收集信息的“最小必要”红线,为相关治理工作提供了支撑。说到底,“包容审慎”虽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价值依循,但同时也要有问题导向,管理与时俱进,才能保证行业不跑偏。
相关企业也应认识到,大众对信息安全越来越重视。倘若继续想怎么拿就怎么拿、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扫码点餐系统一套多少钱,不仅会招致用户反感抛弃,更可能受到严厉惩处。
(作者 何若,摘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