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荻枫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各类智能设备、智能软件已走入千家万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此,不少人觉得,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会全面取代人类智能,甚至赶超人类智能。不过,这些观点过分消极,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最重要最奇特的部份,是人工智能未能实现,更难以取代的。
人工智能不管多么发达,归根结底,都是在人类给定的框架下解决问题。例如,某人每晚上放学,公司和家之间的距离有15公里。他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包括打的、公交车、地铁、自驾车、共享自行车,以及那些工具的组合。假如他去问导航软件,导航软件可以按照他的要求以及实时路况,给出一个最优的出游方案。这在现实中常常是很有用的。但是,尽管有不少人会选择在工作地点附近购房或租房来解决通勤问题,导航软件却绝不会给出搬家的方案。由于导航软件的运行程序,或则说运行框架没有这些手段可供选择,但人却不会受既有框架的约束。
人工智能也不能主动确定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些。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事例,假如我问智能应答软件:“帅帅在那里,你看见帅帅了么?”它要么回答不晓得,要么给出一个错误的答案。而我若果拿这个问题去问人,被问的人不管知识水平怎样,第一个反应似乎都是:“你说的帅帅是谁啊?”我还会告诉他,帅帅是我的兔子,是哪些样子,有多大,有哪些特征,等等。可见,人类首先才能主动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些,也就是说确定目标。我举的这个事例极其简单,之后人工智能恐怕也能应对,但并不是软件学会了怎么确定问题所在,而是设计人员扩展了或则改变了软件运行的程序或框架。
其实,假如人类确定了问题,确定了可用的手段或则信息,人工智能可以给出答案,乃至近乎完美的答案。并且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会设计这些目的—手段的框架,也不会主动突破这些框架。
人是追求意义的智慧生物,因而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类赋于个别事物以意义或价值,才构成了目的—手段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人能晓得自己要的是哪些,如何才算是达成了目的。而人工智能没有意义的概念,须要人类将具有意义的逻辑关系编码输入,人工智能能够根据这些关系工作,但它本身无从构建这些关系。
人以意义来理解世界,也借此与别人交流、合作。米塞斯曾举过一个反例,如果某人闯进了一个未曾去过的原始部落。这些原始人未松阳,没有语言,或则虽然有语言他也听不懂。并且,假如他见到这种原始人架锅生火,他都会晓得,她们是要煮饭了。人类有相像的心智结构,虽然语言不通,也可以互相理解。假如换成机器人呢?除非是悬疑连续剧里这些由艺人饰演的机器人,否则它只会搜索和输出代码,而不会真正企图去理解眼前所发生的事。
可见,人与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就是人通过意义和价值与外部世界构建联系。这是人作为主体而不是客体的基础,也是人类合作和创新的基础。人工智能没有意义的概念,没有价值观,终究只能是人的工具人工智能,而不可能赶超人类。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可以看出,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智经济人假定,正是将人当作了在既有目的—手段框架下寻求最优解的机器。这显然是省略了人的行为中最具有本质性和创新性的部份。理智经济人所构成的经济体,是静态的、机械的,被动的,充其量是人工智能的世界,而不是人类社会。
经济学是价值中立的科学,因而经济学不研究也没有足够的能力研究某个个人到底应当确定哪些具体的目标,运用哪些具体的手段,而且,经济学应当将个人在目的—手段框架的行为模式列入研究的范畴,否则就是舍本逐末,具有无法克服的缺陷。
(作者系西北民族学院讲师)
上一篇:“好似吃飞机餐,日日都是那几味”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