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作为一种走入自然、亲近自然的旅游形式,除了是旅游业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产业红色健康发展的重要模式,同时因为其以户外体验为主、游客相对分散等特性,因此也是新冠疫情后期旅游业恢复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为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对推动生态保护、传播环境教育以及拉动旅游消费、带动内需复苏的积极作用,我们觉得应当采取有力有效的举措,在后疫情时代推动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满足旅游市场日渐释放和人民群众不断下降的高品质旅游需求。
后疫情时代发展生态旅游具有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以及现实需求。
一是习近平“两山”理论的理论基础。“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辨证地分析了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随着全省范围内红色发展实践的举办,“两山”理论渐趋成熟,成为指导生态旅游发展的最新理念,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初步产生了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囊括了山地、森林、草原、湿地、海洋、荒漠以及人文生态7大生态类型。生态旅游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渐渐朝着多元化、专业化、特色化、体验化的方向发展;生态旅游者的数目持续降低,旅客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越来越成为生态资源富集的革命老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等地市民参与社区发展、实现扶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契机。
三是疫情后期旅游者盼望安全健康的旅行方法。新冠疫情过后,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偏好会发生变化,愈发追求旅游的安全性、健康性和环境友好性,指出旅行过程中身心健康的双重受益。而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亲近和体验大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交往的旅行方法,还能通过生态体验、生态认识、生态教育等形式满足旅客人身愉悦、休闲健康的旅游需求,符合疫情后期消费者环保、健康、绿色的旅游需求。
后疫情时代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是引导旅游者产生健康环保的旅行方法,促使疫情后期旅游业的恢复振兴和变革升级。疫情后期是培植新型旅游消费市场的窗口期,加速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引导企业树立红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积极布局新型生态旅游产品,降低生态旅游产业供给;同时,有助于培植旅游者产生新的消费习惯和旅游偏好,提高其对旅游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推动旅游消费需求升级变革,因而实现疫情后期旅游业的复苏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功能,强化疫后对人地关系的反省。生态教育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目标,也是旅客举办生态旅游体验的主要方法之一,还能帮助旅游者在休闲的过程重新认识大自然,关注生态保护与环境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有助于强化全社会的环境公共教育,提高大众环境保护认知,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尽快实现美丽中国梦。
三是帮助偏远地区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推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省经济下行压力减小,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推动发展生态旅游,充分发挥其经济推动效益,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除了有助于丰富贫苦地区市民的生计策略,扩宽收入渠道疫情后哪些行业发展前景好,降低应对疫情危机风险的能力,巩固现有的扶贫攻坚成果,同时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文化遗产,发展乡村生态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后疫情时代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着战略机遇和市场机遇。
战略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十四五”时期正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关键时机。疫情后期发展生态旅游既是应对危机与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积极响应新阶段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策略。生态旅游发展要掌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机遇,乘势而为,转为危机,成为推动旅游业变革升级的支柱力量。
市场机遇:全社会红色发展意识提高,生态旅游需求旺盛。新冠疫情爆发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再度显现,也直接催生了憧憬红色、健康、安全的旅游消费需求。相关督查显示,后疫情时代绝大部份旅游者偏向选择自然风光类型的旅游目的地,表现出对“健康旅游”的喜好,全民生态旅游需求空前攀升,这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机遇。
疫情后期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存在误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目前,不少地区和企业对生态旅游的认知存在误区,将其简单等同于自然旅游、绿色旅游等,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部份地区和企业则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急功近利,过于看重经济利益,在欠缺科学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盲目开发,粗放开发模式对生态资源环境导致了严重破坏和污染;还有部份地区和企业过分追求套票经济,忽视了公园和资源的承载能力,降低生态保护压力。怎么固守“绿色底线”,绝不“触碰红线”,这是发展生态旅游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是我国生态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低下,发展层次有待提升。整体来看,我国生态旅游仍处于中级发展阶段,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尚不健全,产品单一、多以观光型为主,参与型、体验型产品较少,专业型、高端型产品稀缺;且现有的产品方式过分单调、肤浅,缺乏相应的科普解说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出科普和环境教育功能。生态步道、有机餐饮、生态旅馆、生态公厕等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没有产生统一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形象。生态旅游参与机制尚不完善,部份旅游地的社区参与度低,社区村民缺乏旅游发展的谏言权、决策权和收益权,利益共享机制缺位。
三是缺乏生态旅游发展的监督机制和保障体系。监督机制方面,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评估审查的法规新政文件仍未颁布;生态旅游的设施设备使用、环境质量评估、游客容量控制等问题仍未明晰;生态资源监督保护体系亟需完善;生态旅游产品认证制度亟需建立等。保障体系方面,缺少培养专业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人才保障制度;缺乏提高社区村民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的社区增权制度;缺乏迸发旅游企业投资兴趣、降低经营风险的专项扶植制度等。
疫后应当采取多种举措推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
第一,贯彻施行《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将生态旅游产业列入“十四五”规划。《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明确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和公路,是后疫情时代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应因地制宜编制各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科学评估、统筹布局区域生态资源,系统整合生态旅游发展要素。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要与地方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相衔接,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生态价值理念为准则,实现保护生态与发展旅游相得益彰。同时,要将生态旅游发展列入国家和各地“十四五”相关规划,提高注重程度,强化顶楼设计,促使生态旅游推动发展。
第二,推动深化后疫情时代生态旅游复苏振兴,系统提高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水平。
一是提出疫情防治常态下生态旅游的发展措施。后疫情时代发展生态旅游要固守底线,继续做好疫情防治工作。结合疫情发展形势,定期调整生态旅游公园旅客承载量疫情后哪些行业发展前景好,提醒公园做好客流控制、在线预约、智慧引导工作。按照疫情对生态旅游企业引起的实际影响,提出系统的资金补贴、金融支持、减税降费等扶贫举措。结合《全国生态旅游规划(2016-2025)》,研究具体的生态旅游恢复路线和分阶段的建设目标。
二是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固守底线思维。建立生态资源价值评估及核算体系,在系统梳理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强化对资源的分类、分级保护,依据资源的生态价值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明晰分辨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固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三是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延长生态旅游产业链条。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资源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地布局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既要有观光型产品,也要有参与型、体验型产品;既要有大众型产品,也要有专业型、高端型产品;中学高端、点线面区相结合,建立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尤其要重视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记念品。同时,推动生态旅游与林业、农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等的融合,推动发展森林旅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等多种类型生态旅游,移动上下游产业链,提高生态旅游产业整体附加值。
四是升级生态旅游解说系统,提高环境教育功能。在生态旅游目的地构建多元化的解说系统,包含公园标示铭牌、宣传指南、景点彩页、生态体验设施、小型教育场馆等多种载体。编撰具有生态科普特色的导游词,加大对讲解人员的培训,聘请专业研究人员,提高讲解的专业性和趣味性。鼓励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小型生态旅游宣教中心,开办自然教育中学,定期举办环境教育活动,提高环境教育的社会参与性。
五是建立配套服务体系,提升设施和服务水平。颁布生态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标准,鼓励公园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馆、绿色饭店、生态停车场、生态公厕、生态步道以及房车营地等服务设施。建立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服务设施,建立连接生态公园和公路干、支线之间方便换乘体系,鼓励旅客红色出游。强化新技术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在重点区域构建生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和网路中心,对生态公园进行实时检测预警。鼓励开发虚拟生态旅游,丰富旅客旅游体验。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设施设备产业,包括资源监控设备、游客可穿戴体验设备等。
六是积极举办市场营销活动,推广生态旅游品牌形象。借助疫后我国经济率先复苏的机遇,积极构建“安全、健康、绿色”的国家生态旅游形象,运用多媒体渠道强化海内外宣传。各地区应结合自身资源特性,差别化定位,推出相应的生态旅游形象。积极筹备第三届全省“生态旅游年”,结合生态旅游大会、论坛、森林园艺博览会等节日活动,构建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第三,构建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是构建生态旅游发展监督体系,规范企业经营管理。颁布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法规新政文件,明晰生态旅游公园项目的审批流程、建设标准、评估体系,明确各利益主体的权责义务。创立专门的生态旅游专家委员会,定期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估核算,不定期对相关公园进行抽验暗访,构建赏罚机制,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
二是建立生态旅游产品认证体系,提高产品开发质量。成立相关的生态旅游产品认证机构、组织以及专家智库团队,颁布相关的认证标准,定期举办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产品申报认证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公园、产品积极申报,对认证成功的项目可适当给与奖励,同时完善退出机制,推行动态管理。定期对认证机构、组织进行培训,强化与国际相关组织的交流合作,提高产品国际认可度。
三是完善社区村民参与体系,实现社区共建共享。注重生态旅游对生态资源富集区的社会综合推动作用,明晰社区村民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参与形式和途径,确保市民拥有参与权和决策权。明晰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经营收入要以一定方式、一定比列返回给当地社区。公园内的特许经营服务项目和就业机会要优先考虑当地村民,并定期对市民举办技能培训,提高社区村民的参与能力。
四是推出生态旅游新政扶植体系,迸发市场主体投资。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积极颁布相关财政税收新政,筹建生态旅游专项发展基金,对从事生态旅游的企业进行适当的税收免除,增加按揭利率,提升企业参与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通过筹建个贷担保基金等方法减少企业在生态旅游领域的投资风险。鼓励企业通过公私合营等形式投资,扩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提高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意愿和融资能力。
文|天津第北外粤语大学院士、科研处处长王成慧;上海第北外粤语大学旅游科学大学院士冯凌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